神舟十六号已经进入发射前的最后准备阶段,目前发射场已经进行了多次合练,而此次发射将会有两大重要看点: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第一,非飞行员出身航天员首次参与任务;

第二,神舟十六号飞船迎来重大升级,保持国际先进性。

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已经圆满完成,一座领先世界的国家级实验室已经在太空建立。而为了保障空间站的高效稳定运行,中国航天对神舟飞船的生产线也进行了同步升级。

从神舟十二号开始,中国航天是4艘飞船同时建造并行批量生产的,而到了神舟十六号则6艘同时生产,这意味着中方的飞船生产已经进入了“流水线批量化”时代。

神舟飞船研制已经进行了30年,一直都在不断升级,这也是中国航天安全高效的秘密,能6艘同时生产,说明其先进程度已经位居世界先进水平。

据相关报道显示,神舟十六号有两大变化:

第一,使用国产元器件对进口部分进行了全面替代,尤其是核心零部件方面均使用国产产品,极大地提升了飞船的自主可控能力;

第二,改进返回舱内仪表面板布局,让航天员操作起来更方便、更快捷,预计参照了新一代飞船的内部布置。

预计在飞船表面隔热涂层,黑障区通信方面还有新的进展。至于内部的变化,应该也会在神舟十六号发射期间向公众公开。

神舟飞船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8大系统中“载人飞船系统”最为关键的一环,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经研制了30多年,14个分系统包括了轨道舱、返回舱和推进舱等关键设施,每一项都对航天员的安全起到关键作用。

而经过航天人的不懈努力,30年来升级和改进不断。作为要求最为严苛的航天器,当年立项研发时就选择了两条腿走路:

一方面全面使用进口元器件,另一方面则是全部自主研制,在运用阶段则有混合使用的情景。所有的系统都是双备份,因此安全和可靠性极高。

历经10年的充分验证,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顺利完成计划任务,并在2003年迎来神舟五号的载人飞行。

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,实际上是承担巨大风险的,虽然无人测试已经十分可靠,但是“载人航天,人命关天”,还有很多实际性的问题等待航天人去解决。

而在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遨游太空,实现天地对话时,诸如“敲门声”、“话筒磕破嘴角”等问题也暴露了出来,当然每一项数据都被妥善处置。

神舟七号时,为了确保“双备份”,中国航天准备了2套舱外服,一套高价从俄罗斯采购,一套则是自主研发的“飞天”。

当翟志刚穿着“飞天”出舱时,全国人民都沸腾了,一方面中国人首次在太空实现了“太空漫步”,另一方面则是庆祝航天产品国产化的重要胜利。

很多人都还以为中国航天是依靠外部力量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就,实际上恰恰相反,中方发展航天的历程,是外部封锁最为严重的阶段。

一方面咱们的资金有限,底子又薄,采购渠道并不顺畅;另一方面,当年人才出国留学成为热潮,不少发达国家航天人才的招募条件十分诱人。

就在这样的情况下,中国航天硬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世界先进的航天事业。

进入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之初,神舟飞船体系也设定了100%国产化率的要求,目标就是全部实现自主可控,因此即便是美国NASA对于中方航天事业的发展也自由羡慕的份,其打压手段全部失效。这实际值得我们其他行业思考和学习。

目前,神舟飞船已经开展了15次飞行任务,其中有10次是载人任务,成功率100%,16位航天员26人次登陆太空,作为“生命之舟”,神舟飞船安全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

神舟十六号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批飞行任务,不但有载荷专家和飞行工程师作为新成员参加任务,航天员的培养周期也从10余年减少到2年左右即可参与空间站任务。

而中国航天以开放的姿态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与,首批国际合作项目的载荷也会陆续上行进入空间站。载人登月飞船也面临着诸多验证和改进任务,一次造6艘神舟飞船,意味着就有更多的机会建造新一代飞船,为登月、探火奠定坚实基础。


关键词: